营销并非是什么神奇魔法,更不是个被浮夸包装过后的名词。
营销其基础依旧在于‘如何让消费者意会到要买你的商品,并且在有购买意向时想到是哪个品牌或哪个商品。’那并非只是讨论什么宏大的营销策略、营销战术、营销应用或方法,那仅是一种出自于回应消费者本能、本性的反应,跟记忆、印象、概念有很大的关系,也就是说如何传达信息从发射方到接受方是相对精确、明确的行为。虽然,要谈那些策略也会是一大重要项目,可却不会是位连营销该采取什么作法都不清楚的人来去思考。
你设下的沟通诉求会是对方想要、想知道、想接受的?
‘把你自己当成消费者本身去设想,然后由你本身向外扩张放射,寻找跟你类似的人,然后试着用你所说的诉求去尝试沟通,看看能不能打动对方。’最笨的方法对我来讲有时候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。每个营销人都会有自己对付客户的一套方法,那是他们累积出来的经验,比方说产业不同、行业不同、商品不同,面对客户的整个方法与作法也不一样。当你问他们怎么会一开始就摸清楚是哪一群人?可能答案会是‘做过才知道,并且后续慢慢调整与修正。’
广告公司、营销公司要跨‘所有产业’去做全面性的营销几乎也是难事,毕竟隔行如隔山,每个行业的用户所期望的、期待的需求都不大一样,也因此通常服务产业越广的营销公司,相对各个部门或服务单位也变得越细,区别会更多更清楚,这不会是一个人就了解每个产业的用户该怎么接触。所以,回到原先的问题上,目标群体要怎么去界定,应该先从自己理解熟悉的领域、生活圈开始,从这群较为熟悉理解的人来去思考沟通诉求是不是能被对方接受、认同。
营销需要先从观察身边周遭开始
从自己听得懂的话说起,说给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听,观察他们对于这些听到话的反应是什么,如果预期应该都是会有兴趣、会喜欢上,那多尝试几组不同但共通性比较多的人继续诉说,直到找出最大公约数,也就是一套方法能说给不同类型的人讲,而这样的说法多数人可以接受。那就代表该沟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,已经建立起一些所谓的共通语言,而这语言背后驱策的动机是成立的。
因此,从什么都不懂、不了解的状态下,我常常建议,先去试着订出目标、规划出几种情境,然后去尝试、测试,从中发现共通性、差异性、特殊性,藉由基本组、对照组、实验组来去区分出不同目标对象之于不同的环境、时间、状态会怎么对一段信息产生何种反应来去做观察,最后用户会产生觉察,这是个循环,也是经验累积的过程,这些信息会变成后续营销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。平常有空就到街头上去观察每个人的打扮、穿着、手提物品、表情、行为,观察你同类产品的使用者情况,汇总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
营销可以做的很有趣,也能做的很痛苦乏味,唯一问题就是自己对于营销这件事情关注的焦点在哪些事情上。建议你一定先去做大量观察,观察人们行为的事情,然后再去百度、查书,找出这些人的行为是不是跟某些研究、学问符合,而这些特征又能够在什么样不同的情境下被引导、诱发去产生某些相对行为。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营销的原点,就是从观察人们与周遭事物开始。